首页  >   福建视点

厦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四条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7-08-22 10:36 福建日报

  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复制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经验的通知》,其中,厦门在试点工作中形成的4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自2015年8月被确定为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厦门内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72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累计实现5286亿元,增长19%;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01.92亿元,增长8.6%。

  厦门紧扣“构建开放共享的流通发展体制,提升城市消费品质”的试点主题,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优商品、通商路、减商负、立商信”四个方面工作,重点破解体制机制层面的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

  此次复制推广的4条“厦门经验”主要涉及法治化营商环境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别为跨部门综合执法模式、以标准为核心的食品冷链市场管理机制、严格配套要求的社区商业设施保障机制和对接“多规合一”的流通设施规划保障机制。

  经验1:“一张蓝图”布局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布局遵循“一张蓝图”,是一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厦门将内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纳入“多规合一”一张图,实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咨询制度,从而避免了商业设施建设与其他规划在空间上的冲突,提升审批效率,集约利用资源。

  流通设施规划纳入“多规合一”后,从法律上得到了保障。为了保证大型商业设施用地出让的科学性、合理性,厦门成立了由商务部门主导的大型商业设施用地咨询委员会。商务部门在接到“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发送的相关项目咨询请求后,召集咨询委员会中的部分成员以及项目周边的居民代表对项目是否适合建设提出意见,并形成意见书由商务局提交到“多规合一”平台,避免了大型商业设施盲目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全市商业业态的合理布局。

  经验2:不整合机构建综合执法平台

  现在,厦门市民只要手机微信“扫一扫”,便知酒的真假。厦门市商务局将酒类监管加入到全市跨部门综合执法工作试点项目,并对厦门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平台和酒类流通管理微信服务平台进行了优化和升级,打造形成“操作更简单、查询更直观、统计更准确、管理更全面、办事更便捷、溯源更延伸、消费更放心”的新型便民服务平台。

  内贸流通管理一度是“九龙治水”,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一直存在,执法交叉与监管空白并存。厦门通过采取“制度+科技”手段,率先探索出“建立一套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开发一个跨部门综合执法平台,打造一支跨部门联动执法队伍”,建立起“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线上线下互通”的流通领域综合执法新模式,初步构建了全市“一网联动、随机抽查、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的工作格局。

  在不整合机构的前提下构建综合执法新架构,厦门将相关部门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纳入跨部门综合执法范畴,制定综合执法事项目录,设立专门协调机构,组建综合执法突发事件应急稽查支队。同时,创新综合执法新机制,建立“联动协作、随机抽查、督办问责”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监管执法部门集群,实现各部门职能统筹和执法力量协同,从而对同一商事主体一次性完成多部门的执法检查事项。

  经验3:冷链物流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冷链配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食品冷链配送体系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冷藏运输效率较低。冷链物流落后的背后,食品损耗浪费十分惊人,也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厦门冷链物流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为推动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厦门市商务局充分发挥对台经贸合作优势,加快与台湾业界合作,联合出台了大陆领先的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建立起对接两岸、对标国际的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对标国际的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填补了厦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标准的空白,为食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呵护厦门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去年8月,厦门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目前,厦门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取得飞跃式发展,新建成现代化冷库10万吨,在建冷库7万吨,规划设计建设冷库7万吨,冷库总容量将达到30万吨,区域性先进冷链物流中心基本形成。

  经验4:推行公益性商业设施运营模式

  今后,岛外一些新建小区的居民也可以像岛内居民一样,就近到夏商便利店购买日常用品,便利店还将提供代缴水电费、公交卡充值等多重便民服务。

  厦门市通过明确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供应政策,新建小区在土地供应时约定了由用地单位负责建设、建成后由政府指定回购,由夏商集团统一招租、统一管理的商业配套设施。已建小区公房,政府可根据规划调整为鼓励类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点,采取租赁方式提供给经营者。

  近年来,厦门市商务局通过“政府+企业”公益性商业流通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推动社区商业快速发展,基本达到保障民生、便利消费和平抑物价的效果。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厦门已发展了公益性社区生鲜超市便利店53家,标准化社区农贸市场40个,享有政府财政补贴的平价商店76个,品牌连锁社区便利店600个,智能配送1480个,承担着厦门市内贸流通重要的公益性功能,形成了34个10分钟便民生活商圈,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市常住总人口50%以上,极大地便利了社区居民生活。(记者 谢嘉晟 林世雄)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