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视点

福州:品牌带动 打造闽都特色文化

2017-06-13 09:07 福建日报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历史底蕴和品位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载体服务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

  海滨邹鲁,山水灵秀,孕育了千年闽都的厚重文脉。“人指南台山与川,大惊喜气异当年。”近年来,福州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不仅因为城市建设与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因为愈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创造的和谐人文环境,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和人文基因。

  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福州市正在以创建为契机,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优势,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福州品牌”。

  文化志愿服务接地气

  “感谢你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滨海新城!”一首诗朗诵《攻坚2017 勇当排头兵》,引起了近千名一线建设者的强烈共鸣。5月23日,“到攻坚一线去”——福州市文艺志愿者滨海新城建设慰问演出在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举行,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是福州市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文化志愿手拉手”开展的活动之一。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项目登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达3219人,建立服务基地152个,下基地开展活动上万次,累计受益人数上百万人次,形成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每个基地每年开展大型集中性服务不少于10场,95%以上的服务基地提供至少3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发动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文艺院团演员、基层文艺骨干等力量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全市范围内的社区、学校、文化站等地设立服务基地,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依托文化惠民“六进”、激情广场大家唱、“非遗进校园”等群文品牌活动,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实际文化需求,尤其是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

  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制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为此,福州市实行志愿者分类、动态管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组织其参与相适应的文化志愿服务;建立“结对子”共建服务机制,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对口服务至少2个基地,与下设文化团队志愿者对接至少3个基地;建立以服务时长、人数、成效为指标的综合评价机制,完善相关奖惩机制与退出机制,每年举办一次专场演出暨表彰活动;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服务水平及专业技能。

  公益文化活动聚人气

  《诗品·序》中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参与艺术欣赏、参加文艺活动是人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今年2月21日,畲族·风——文化惠民“六进”演出在罗源县西兰乡精彩上演,为畲乡百姓带去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拉开了罗源县第十届民俗文化旅游节的序幕,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惠民“六进”(社区、农村、校园、军营、企业、广场)活动是福州市精心打造、培育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曾获评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17年来,该活动坚持每月举办一场,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次。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差异服务、树立“互联网+”思维、采取“总分馆”制模式和发挥社会力量等五大支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基层的每个角落。逐步打造出了以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新福州人歌手大赛、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合唱音乐节、非遗校园行、文化志愿手拉手八大品牌为代表的一批人气高、影响大的群文活动。其中,群众自发组织的“激情广场大家唱”,参与人数近百万,去年通过文化部考核验收,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在运行机制上,福州市以“总分馆”制为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通过统筹规划与合作协调,构建一个以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以总馆为龙头、县(市)区分馆为骨干、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加强各级文化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这种模式在艺术培训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运用,福州市属文化馆立足基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总分馆”制为依托打造高品质、广覆盖的网络阵地,积极探索公益性培训创新模式,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与大师同行、艺术公益课堂、传统文化体验、艺术扶贫工程、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农村文化协管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和配送。全年各类培训项目累计60余项、授课5200课时,受训群众达36万人次。

  闽都特色文化响名气

  民国时期沈绍安兰记的金漆彩绘山水人物长颈瓶、已故近代福州漆艺大师李芝卿的武夷风光磨漆画屏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漆画精品《九歌·山鬼》……今年4月,正在芙蓉园展出的2017年福州漆艺回顾展,引得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纷纷拍照。

  一对坐在玉兰树下休憩的老夫妇告诉记者:“福州是‘中国漆都’,漆艺回顾展让我们有机会饱览福州漆艺发展的辉煌历史,而且漆艺展安排在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芙蓉园,又是免费开放的,我们已来了多次,身在福州很知福、惜福。”

  古老的漆艺,与按原貌精心修缮的芙蓉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芙蓉园文保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福州市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据悉,经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将打造成漆文化街区,朱紫坊漆意日浓。去年7月,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在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举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感叹说:“双年展放在历史文化街区展出,这个展览空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福州用足用活了文物资源。”

  近年来,福州市结合文物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尝试,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合理利用,力争让文物在新形势下实现价值、展示魅力。如三坊七巷建立了一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24处展示点,现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并获评5A级景区;省级文保单位高爷庙、正谊书院、林森故居等也作为文化场所开展常态性的文化服务活动。

  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一乡(街)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牌建设红红火火。五城区的元宵灯会、罗源县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福清市石竹山梦文化节等都已成为榕城响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有福之州,文化共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已至,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向文化强市的梦想阔步前进。

  (林宇熙)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