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视点

福建制造转型下一站:向服务要效益!

2017-02-20 09:29 福建日报

  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我省大中型企业中约有70%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额外服务,尤其是机械装备、消费电子、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中服务化趋势更为明显。其中,一些制造业龙头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从“提供服务”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通过服务实现了让供给侧和需求侧更好匹配。借此“利器”,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而上。

  从生产者到全生命周期管理者

  “自启用了‘智能装备云服务平台’,原本128个从事售后服务的人员减少了一半多,服务效率和能力却大大提升。而不少工程师从售后中抽离出来,将精力用于产品研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好处。”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泉工”)董事长傅炳煌近日在采访中表示。

  泉工是一家专业从事制砖机械及混凝土生产设备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共有2000多套制砖设备在国内外企业运行。但长久以来,设备分布广,无法及时获取运行信息;与用户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等问题一直困扰企业,直到其联合福建华鼎智造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装备云服务平台上线,问题才迎刃而解。

  近日,记者在该云服务平台控制中心看到,工程师正时刻注视着眼前众多大屏幕上的数据和监控图像。原来,泉工在每套砖机上都加装了物联设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砖机运行数据都能通过互联网实时采集,工程师只要在泉州就能对各台设备分布、状态进行监控以及进行远程调试、在线升级。

  不久前,工程人员在对韩国一家企业使用的全自动生产线进行监控时,检测到设备的轴承已损耗严重。在与企业沟通后,售后人员提前将轴承寄送到当地备件中心,并指导更换。“别小看这一提前量,如果等关键电气部件出问题,设备停了机再来报修,生产企业就要面临半个月至一个月的停产。”泉工电气部经理蔡荣奇说。

  遇到设备故障,工程师也能进行在线分析,辅以远程视频和远程控制,有针对性地进行故障判断与排除。“以前,到现场才能判断‘病因’,而现在接到维修指令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查到运行数据和维修资料,很多情况下没到现场就能有一套预案。”负责售后的工程师小李说。

  除全方位保障设备运转,使用设备的企业管理人员也能切身体会到服务升级。如今,他们在办公室,甚至家中,就能用移动设备随时获取砖机运行情况,分析生产数据,并可在生产过程中监管干预使生产人员规范操作设备。

  据统计,目前泉工约一半报修通过云平台得到不同程度解决,平均故障解决时间由15天缩短为8天,整体售后服务效率提高了40%以上,售后维护成本节约50%以上。“更重要的是,配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销售亮点。去年,我们的砖机销售台数增加了20%以上。”傅炳煌说。

  多模式服务型制造蓬勃兴起

  “泉工模式,是我省装备制造业迈向服务型制造的典型,其通过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实现产品价值增值,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和生存能力。”在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夏玉雄看来,探索不同模式的服务型制造,已成为福建制造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我省制造业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纷纷开始尝试向服务要效益,全省服务型制造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如果说泉工在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务型制造路径,那么以雪人股份、龙马环卫为代表的闽企尝试的则是“总集成总承包”的服务模式。

  雪人股份是国内制冰设备龙头,具备全球螺杆压缩机的核心技术。“原来,我们只顾生产销售设备,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好设备在客户企业往往用不出好性能,症结就在安装设计方案和系统没能有效融合。”雪人股份副总经理叶贤伟分析道。

  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服务型制造的核心部门——产品服务中心,170多名员工占到全公司员工数量的两成。部门负责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方案咨询、产品设计、系统设备提供、安装与调试、运行维护等系统服务。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雪人根据其特点,按预冷、切块、分拣、包装、冷藏等不同生产环节对温度要求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制冷系统,进而提供全方位的总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核心技术与核心服务并重,让雪人在全球制冰设备制造行业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这两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销售收入却直线上升,从2014年的3亿元提升到去年的8亿元。

  而我省诸多纺织服装、水暖卫浴、消费电子等行业内优势制造企业则把产品设计服务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如厦门金牌厨柜将“订购”变为“定购”,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专属设计,让用户全程参与、互动;九牧股份推出“九牧五星定制空间”概念和无缝隙管家服务,完全将设计交给消费者,这些举措都带动企业销量稳步提升。

  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在优化供应链管理、开展服务外包上着力。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借力“互联网+”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改变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大规模长周期预生产的经营模式,打造适应小批量、多批次补货需求的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生产线,以此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

  全面提升,还需补齐这些“短板”

  尽管我省的服务型制造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但业内人士认为,总体上看,我省服务型制造仍处起步阶段,要实现整体提升,亟待突破若干瓶颈。

  在夏玉雄看来,当前多数企业对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其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能力累积。

  “部分企业管理者还没真正意识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重要性,对于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缺乏足够了解,也有管理者片面认为产品售后维修等服务就是服务型制造的全部。”夏玉雄认为,改变管理者的认识,普及服务型制造概念极为重要。

  正因为此,当前我省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还更多体现为售后服务的延伸,服务模式也较为单一,真正通过提供高技术服务、原创性设计增加收入的成功经验还有限。专家认为,从该层面上看,我省的服务型制造尚待进一步引导培育。

  人才问题也很突出。采访中,相关企业有关负责人都表示,当前我省服务型制造缺少高端化、复合型人才。他们认为,长期以来,制造业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造成这类人才供不应求,领军人才更是匮乏。

  鉴于此,去年12月,省经信委在贯彻落实《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和《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出台了《福建省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了服务型制造的重点发展方向。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省要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型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对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培育100家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5%以上等目标。

  省经信委生产服务业处处长陈居雷认为,要实现目标,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主辅分离的政策措施,并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人力资源等政策的协同。

  同时,我省还将在去年开展首次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工作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建设一批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性服务。

  据悉,接下来我省还将针对不同产业对症下药,找准“痛点”,分类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方向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如针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其推行创新设计的服务型制造模式;针对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信息终端等领域,开展在线支持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鼓励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具备一定资金集中管理经验的制造业企业通过组建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形式,为客户采购产品提供整体化金融服务等。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