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青在闽  >   创业

原梦,坚持生命本色——记台湾泰雅族姑娘石晏菱

2018-07-23 13:52 福建省台办

  台湾青年简介:石晏菱,女,出生于1979年12月,台湾南投仁爱乡亲爱村泰雅族族人。2014年到福州,担任林则徐纪念馆有容斋商品设计总监。现为台湾爱魅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少数民族文创农特产业发展协会国际部部长、福州市原梦餐艺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四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这是一个温婉而清寂的时节。跟随着四月百花香气流溢的步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走进一个有着原野浪漫和童话般的所在。
  
  位于福州黄巷深处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的“原梦餐艺”,是大陆首家台湾少数民族餐饮文创综合体,创办人台湾泰雅姑娘石晏菱作为台湾文创人才,于2016年10月受邀入驻三坊七巷里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这片由五座保护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改建而成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首批入驻的20多个品牌均是台湾青年致力打造。
  有一种美丽,雨无法褪其色,风不能去其香,这种美丽叫作本色,它是源流清澈的生命本真。这种本色就是自己能够面不改色地坦然面对自己说:“对所有坚持的一切一切,并没有愧悔,符合自己的意愿。”如此一日一日地坚持下去,再平庸的生命也能够变的自强、自立、自美,这种坚持就是本色。生命中,不论是做什么,如果一个人盲目地忽略自我的本色而一味去东施效颦,跟在他人后面模仿,这对求新求变的创业者来说是一大忌讳。
  有人将这种本色叫作“原梦”。据我所知,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有很多,但在创业创新的经营中没有被各种环境同化,仍然保持着最本真元素的并不多,就如目前我了解到的这位来自于台湾南投的泰雅姑娘石晏菱和她的“原梦餐艺”。
  我对于石晏菱和她的“原梦餐艺”的初步了解,仅仅是通过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作为我的采访对象,在我踏进她的“领地”一识其庐山真面目时,顿时被她的阳光所感染。这个比相片漂亮了许多的姑娘,天生就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就像三坊七巷里那片白墙乌瓦水墨画一般的明清建筑一样,让来者情不自禁就被其吸引。高鼻梁、大眼睛,今年三十多岁但实际看起来却不到这个年龄段的姑娘石晏菱,一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像一对弯弯月牙,清纯得貌似不食人间烟火。
  因为我来得比较早,这个时间段里客人比较少,于是抓住这难得的清闲对她进行一次专访。
  我们老祖先说过:“行百里路,破万卷书。”书本上的理论如果没有经过实践,那是无法转化为应用的。学校毕业后,石晏菱就离开故乡台湾,游历过欧美、东南亚和大陆的许多城市,在这段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这些历练让她从青涩到渐渐成熟:做过团购公司的总监,练出了识人的老到目光;当过婚礼公司的策划,练就了她对各种活动的编创策展的执行能力;学过设计的她,只喜欢和五花八门的民族工艺品打交道,这为她在经营中的民俗特色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就像她身上的穿戴都是自己的作品。2014年她和林则徐纪念馆合作,当时她带着自己的设计作品来到福州,恰好在寻找一个可以生根的机缘。第一次踏上三坊七巷的她,瞬间便被这片充满意境的地方所倾迷,那个时候的她并没有想到,两年后自己竟然真的在三坊七巷安了家,或许这就是缘定吧!
  这些年,她看到很多台湾创业者满怀憧憬来到大陆,也注意到有不少人相继失落离开。这种情况让她对自己的创业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生意无处不在,竞争也无处不在,但看你是不是可以抓住客人的心。她认为,大陆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在熙熙攘攘的竞争中有专业、有视野、有格局的人才会有出头天。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了解和筹备后,石晏菱投资创办的“原梦餐艺”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之所以取名“原梦”,一是圆2013年石晏菱初访三坊七巷时许下了在她心仪的古巷开一家店的心愿,二是推广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路上坚持保持原汁原味;为此,她带着一个年轻的团队致力把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带到三坊七巷,并希望从这里开始,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到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在自己的团队中间,有扎根乡村的文创能手,有初到大陆小试身手的新人。通过自己和大家的努力,凝聚起一个同样热爱民俗文创的小团队,通过“原梦餐艺”她见证了大陆百姓蕴藏的热情。她希望这里是让大陆人认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就如泰雅人的美食、纹面、图腾、织缝等等,她认为将这种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台湾少数民族元素,也是最让她骄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
  阿碧·伊勇是石晏菱的泰雅名,她希望自己能够给予更多族人信心,为了传承文化而勇敢地走出大山来;所以,她认定,要做一个活的、互动的博物馆,来发扬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这是她的使命,也是一件好事,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坚守着!
  “原梦餐艺”里,处处可见将文创融于生活的美学、别有一番台湾少数民族风情:手织桌布呈现缤纷民族图腾,鲁凯人陶罐型的牙签盒,阿美人八角星图案的头巾和布袋,墙角里满满当当地陈列着高山族的多种民俗器具;而鲁凯人的盛大婚礼、排湾人的织布习俗、达悟人的丰鱼祭,则以图片的形式,高挂在墙上作为壁饰,或编辑成册供客人翻阅;或匠心独运制成文创商品出售,甚至于融入了每道菜品的“故事”。
  我一直担心大陆顾客会不会吃不惯,因此问她会不会在搭配上迎合大陆人的习惯。但是,这位看起来非常随和的姑娘却有着一种执着,石晏菱认为这里不需要寻找替代食材来适应当地市场,因为她要给顾客的就是这种原味。为此,她专程请来两位台湾少数民族厨师,以求口味地道。
  其实,她坚持用台湾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是对的。因为这种少数民族的健康养身传统食材是纯粹的植物类,并可以烘干且具有健康养生的功效,在这些传统的食材配方里,还有族中老人代代传承下来的古老智慧,这也是泰雅人的文化之一。在这些食物里,每一道菜都有台湾少数民族食材作为点睛,蔬菜沙拉用布农人特酿梅醋调味,太鲁阁人和阿美人喜食的剥皮辣椒成为主打菜,泰雅人和赛夏人的传统野生食材马告令烤肉口感格外丰富。就像寿司、生鱼片,就会想到日本,提到罗勒、香茅就想到泰国,这样的饮食文化标志,就是石晏菱一直想要做到的。当然,重点食材从台湾运过来,就像“马告”这种只能靠人工到深山摘采的食材无可替代,泰雅语中,“马告”有生生不息的意思;而生鲜食材是就地取材,比如当地的生鲜如蔬果、肉类、海鲜等,才能完成料理;还有海产,她们的选择非常严格,就是“金砖五国”会议采用的厂商。但是,在刚来福州的时候,两地的语言差异让她特别“绝望”,因为这里怎么也买不到“高丽菜”,直到在超市看到“包菜”时竟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动;后来,为了避免叫法上的不同,她干脆直接拿着食材图片出门买菜。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