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生态产业化之路更精准——

  

  沙县小吃产业园目前已吸引8家小吃产业链关联企业入驻,年产值预计可超3亿元。本报通讯员 许琰 摄

  盛夏时节,绿水青山之间,三明处处迸发勃勃生机。

  走进泰宁县,“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引进静心书院、星空民宿,实现了自然风光、田园风貌和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在全省首个“行进式”水上峡谷夜游项目,夜色中的九龙潭灯光变幻,凉风习习,半年带动景区环比增收10.5%。

  走进将乐县,万安镇的一幢幢农民新房整齐划一,布局合理。金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特色苗木,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走进沙县,小吃产业园区正在成为沙县小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之路的重要抓手。

  三明因工业而生,同时又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8.73%。空气、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辖区三条主要水系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广袤的森林带来了绿色福利。三明市林地面积共2850万亩,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1500个/立方厘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46亿元,是三明市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

  好山好水好空气,铸就了三明这个位于我省中西部的绿色聚宝盆。可如何从这个绿色聚宝盆中“取出”更多的真金白银?

  三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让生态产业化之路更精准。

  去年以来,三明发挥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优势,以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为契机,把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作为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

  如何抓住大健康产业的风口?三明注重打造自身的特色,结合高海拔森林、候鸟迁徙通道、温泉、丹霞地貌等优势,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实现“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教育”“康养+培训”“康养+农业”等融合互动局面,形成康养产业的聚焦效应。与此同时,深挖三明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理学文化、孝道文化等资源。

  将乐县抓住被国家林草局等四个部委授予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机遇,与省旅游发展集团、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全力启动推进“两山学堂”、国家森林康养漫道等项目建设,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合作,打造盛世汉学康养基地,推动台湾高端体检中心、汉学研究国际交流中心和全球汉学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项目落地。

  特色森林康养产品更加多样化。以“森林+”为主线,三明打造出了如大田桃源睡眠小镇“森林+医养”、泰宁耕读李家“森林+静心休养”等10多个特色康养产品。

  为持续扩大客源群体,三明推动组建全市森林康养基地“十养”联盟,促进森林康养基地统一对外营销、招商,实现自我发展、抱团发展。不久前,《三明市面向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职工疗休养优惠政策》发布,致力增强疗休养区域协作吸引力。

  遵循发挥“生态+”优势的思路,三明正在借鉴三明医改、三明林改的经验,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比如万寿岩,三明将在保护研究文化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筹建4A级景区,和乡村振兴衔接在一起,发展文旅业。

  据统计,去年,三明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总收入750亿元、接待游客3917.56万人次,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产值1550亿元、同比增长10.7%。

  疫情逐步缓解之后,在三明,乡村振兴结合文旅康养的微旅游,在城市周边旅游成为爆款,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以端午小长假为例,泰宁县共接待游客7.95万人次,家庭、亲人结伴游成为亮点,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假日旅游经济增长的重头戏,耕读李家、水趣崇际、渔悦水际、花样音山等旅游专业村受到本地和外地休闲度假一族的热捧。□本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