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泉州制造”转型呼唤“现代工匠”

2017-08-03 09:53 福建日报

  近日,纺织服装大市石狮发布《石狮市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和《石狮市急需(紧缺)技术工种目录》,明确要多措并举引导“现代工匠”队伍培育和壮大。与此同时,该市在全省首创职业资格等级奖励制度,直接向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工匠”发放生活津贴奖励。

  记者注意到,去年初以来,在泉州下辖晋江、南安、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地,均相继出台了涉及“工匠精神”的文件和激励政策,一股“工匠热”正在泉州上下涌动。

  “工匠精神”,这个听起来有些古老的词语,近年来却成为热词,备受社会关注。但是,从现代产业特征和转型角度看,工匠精神早已不只是传统作坊手工意义上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和外延要丰富得多。

  当下,政府和企业层面双双关注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产品遍及全球,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然而在国际消费市场,中国制造却一度被认为是“价廉质低”的代名词。要摆脱这一尴尬,中国制造在品质方面发力,拿出过硬的产品来,是绕不开的路径。

  “泉州制造”也存在同样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涌现出十多个优势制造产业集群,包括纺织服装、鞋业、建材、食品等,年产值均达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然而,认真分析泉州制造的产品结构,“中低端扎堆、高端占比过低”的状况十分明显。近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出现消费升级的趋势,泉州制造的产品结构和档次相对落伍,产能过剩也就不可避免了。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制造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提档升级压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泉州为何举起了“工匠精神”这面大旗。

  我们知道,在生产要素的诸多构成中,劳动力是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的。一流的产业经济,必须要有一流的劳动力资源;与高端制造业产品相匹配的,必然是高素质的生产线工人和技术工人。泉州传统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重塑工匠精神,培养一大批一流工匠。

  不过,在笔者看来,当下培育一流工匠,固守和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固然十分重要,更关键在于要重塑这一理念,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当前,泉州制造的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机器代工等环节的改革,由此衍生出对现代工匠的大量需求。这类现代工匠与传统作坊工匠完全不同,他们不仅要对技艺精雕细琢,更需要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机器操控和维修技术等专业知识,乃至外语识读等综合能力。然而从泉州产业界的现实来看,这类人才目前仍是“一匠难求”。

  高端人才资源捉襟见肘,正是泉州各地“工匠热”兴起的原因所在。当前,面对不可逆转的改革势头,泉州的产业工人,显然急需“充电”或更新换代,一场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推进。

  如今,区域经济竞争正日趋白热化,这其中,对现代工匠的培育和吸引尤为重要。我们期待,泉州的人才政策能尽快发挥效力,助推“泉州制造”的突围和转型。

  □本报记者 何金

[责任编辑:李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