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栏目

同台激扬文字 同文书写青春——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十周年综述

2013-08-09 14:49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②走向融合——虽说每次海辩赛都有不少首次参赛的两岸代表队,辩手也大多是新面孔,但经过十年的技巧传承和辩风磨合,不断走向融合、辩风趋同。特别是在活动中,两岸主办方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文化差异中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两岸青年也主动把海辩赛作为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使得两岸青年在教育环境的差异对比中,更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兼容并蓄。

    ●福建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柯少愚在海辩赛十周年之际接受采访时说,多年举办了海辩赛,给两岸辩手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趋同,这也是交流的一种结果和成效。

    ●首次来大陆参赛(第九届)的台北大学辩手林庭萱说,在台湾还从未见识过这样大的比赛场面,心里很紧张,但能与大陆学生切磋交流,对自己的成长一定大有帮助;台湾师范大学的辩手黄书郁则认为,大陆的辩手们知识储备丰厚,善于引经据典,条理明晰,技巧圆熟,在台上字正腔圆,很有优势。而西安交通大学的江刘玮则佩服台湾选手机敏灵活的应变的能力,“他们的辩论风格很亲切,语言生动活泼,长于自由发挥,能将身边小故事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常出妙语,令人叹服。”

    ●首次参加海辩赛(第七届)的台湾文藻外语学院教练卓福安则表示,参加比赛能让他和他的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通过这种思维交锋的形式对两岸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

    2.交流:方方面面。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增进情感的纽带。正如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所言:“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期的,只有文化才是永久的。”而海辩赛正是海峡两岸同宗同文同种同根文化交流的很好载体,以论辩进行交流使两岸青年加深了解、彼此吸引、心灵相通,撒播下友谊的种子,绽放出理解之花。

    ●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锺桂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所谓“不打不相识”,赛场之外,吃住在一块的两岸大学生将辩论的余兴延续,他们往往因对方的精彩表现而惺惺相惜,最后成为朋友,相互学习,彻夜交谈,结伴游逛……通过一场场激烈的唇枪舌剑,两岸大学生不断地发现双方的“异”与“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播下友谊的种子。这种子正是比赛更深一层的意义,它必将随着一届届辩论赛的成功举办而生根发芽。

    ①欢迎晚宴——这是海辩赛的第一次大团圆,也是大家初次相识的时候。辩手们开始时气氛还有些严肃,但是随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话匣子很快打开了,“我来自成都,你呢?”“我来自高雄,你呢?”……福州、高雄、成都、台北、上海、南宁、呼尔浩特……这些远隔万里的城市就在这席间的话语声中一下子拉近了,原本陌生的选手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如同故知一般亲密,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谈到尽兴还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大笑。

    ②赛场交锋——顾拜旦说,比赛的本质不在于胜利,而在于参与。辩论赛也是同理。输赢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赛事过程里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不可比拟的两岸青年的相知相交相爱相惜,最终是得到了美丽的双赢。

    ●大陆辩手们纷纷表示:经过三天的交锋交流交往,两岸的学子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交,彼此的心在此时此刻已经连成一体。纵使那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也难以阻挡住两岸学子深情厚意,因为我们是十指连心的姐妹弟兄。

    ●台湾辩手们普遍认为:经过短短几日比赛,大家可以成为好朋友,胜负不是最重要的。更感动于几天来建立的友谊,两岸青年能这样融洽地互动,这见证了两岸关系在未来将更加光明灿烂。

    ●赴台参加第八届海辩赛的郑州大学辨手郝东东同学说:“人生不会只初见,赛场并非终点站。情谊远比结果重,花香飘两岸”。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