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海新闻

一封家书牵两岸 至今仍可“抵万金”

2022-09-09 10:40 福建日报

  100多年前,南靖秀才徐步跨海赴台,后寄回20多封书信,其子将信中诗文悉数抄录。这本手抄本也成为百年后两岸至亲相认的“信物”。从当年的手抄本到现代电邮,如今,海峡两岸的亲人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一致决定将手抄本捐赠给省档案馆收藏——

  

  徐盛土(左)向省档案馆捐赠徐步诗文的手抄本。(受访者供图)

  

  2012年,徐步在台孙子徐英一(左一)返乡时与南靖族亲一起翻阅手抄本。(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梦婕

  可怜两地遥相望

  日前,在以“笺同墨”为主题的第十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现场,来自南靖县山城镇雁塔村的76岁村民徐盛土,向福建省档案馆捐赠其祖父徐清金百年前与台湾亲人书信往来中的诗文手抄本。手抄本用黑线装订,宽13厘米,高17厘米,共有30张,每张连折双页,计60页。

  “东海相望同沘日,西窗共剪在何时。”“可怜两地遥相望,恭爱徒从笔下生。”……历经百年,手抄本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字字句句无不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一手抄本的抄录者叫徐清金。1858年,他的父亲徐步出生于南靖县山城镇雁塔村(清朝时期叫雁塔社)“上朝面圣”古厝,是清朝年间的秀才,20岁左右只身渡海去台湾,后改名徐升平,在彰化以当私塾教师为生。他以笔名“徐芳传”题写诗文,如今,彰化的一些寺庙里依然留有他的题诗,落款都写着“南靖雁塔社徐芳传”。

  徐步去台湾之前,在雁塔曾经结婚且育有一子徐清金。徐步到台湾后,陆续寄回20多封书信。每当收到父亲的来信,徐清金就将书信中的诗文工工整整地用小楷抄录起来,汇成手抄本。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书信原件都被烧毁。

  据徐氏后人介绍,1918年,徐清金曾带八九岁的儿子到台湾看望父亲。两年后,徐步在彰化去世。从此,两岸亲人音讯中断。

  梓里荣归处处亲

  10年前,《闽南日报》刊登《一本百年书信“手抄本” 见证海峡两岸骨肉情》一文,作者是时任山城镇雁塔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徐东升。彼时,台湾彰化的徐肇宏也正在寻找南靖的亲人。他在网上偶然看到报道后,辗转联系到徐东升,并委托他帮忙寻找雁塔村亲人。

  然而,彰化徐家的族谱资料早已遗失。而在南靖徐家,家人只知这个手抄本的诗文作者是徐步。那么徐步和徐肇宏的先祖徐升平是否有所关联呢?徐东升把手抄本读了一遍又一遍。突然,其中一首诗让他眼前一亮:“徐步东都二十春,芳书剑气在风尘。传家肖子家声振,近世赀财世上珍。”徐肇宏曾提到徐升平的笔名叫“徐芳传”,诗的前三句首字即藏有“徐步”及笔名“芳传”。显然,徐步就是徐芳传。这首藏头诗的破解成为两岸徐家相认的重要依据。

  2012年10月13日,南靖县山城镇雁塔村“上朝面圣”古厝迎来台湾彰化的徐氏族亲。在音讯中断90多年之后,徐步在台湾的孙子、73岁的徐英一携在台家人一行13人,与徐步在大陆的后人徐盛锦、徐盛土等亲人相会。两岸族亲虽从未谋面,但一见面就紧紧拥抱,热泪盈眶。

  当年,徐步在信中写道:“速到家乡同聚首。”然而,终究未能如愿。据徐盛土的儿子徐志雄回忆,上世纪90年代,大伯父徐盛棉也曾多次寻找台湾亲人未果。如今,两岸族亲于家乡团聚,终于可以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

  在“上朝面圣”古厝,两岸亲人一起祭拜先人,并将徐步遗像安放在内。徐步在台曾孙徐肇宏动容道:“两岸亲人欢聚一堂,这一切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在牵引,它似很模糊,却又很坚韧,就是注定要发生的。”一如徐步诗中所写:“回音早报平安字,梓里荣归处处亲。”临行,徐英一把徐步诗文手抄本的复印件悉心包好放进行李箱,表示要作为传家宝在台湾徐家代代相传。

  平生莫作久乡客

  在台湾亲人返乡认亲祭祖后的第二年清明节,南靖雁塔村徐家即受邀前往台湾,与台湾族亲在台北团聚,后又一起到彰化光复路定光佛庙,观看先祖父为寺庙题写的楹联。徐升平曾在此教书,并在庙内以撰写书状为业。落款处,描金的“南靖雁塔社徐芳传”字样依然如新。

  “平生莫作久乡客,愿望于归一晦冥。”1920年,徐步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享年63岁,葬于彰化近郊公墓,墓碑上刻着“南靖徐升平”。徐盛土携南靖家人给曾祖父上香、祭拜。这一拜虽然晚了近100年,但却了却先人在世时的思乡遗愿。

  不必像当年翘首以盼一封辗转的家书,如今,两岸徐氏族亲通过便捷的电子邮件保持着密切联络。今年5月,徐志雄给台湾叔叔徐肇宏发去一封电邮,写道:“阿宏叔,省台联等向我们家族征集这本百年书信诗文手抄本。它将得到更好的保存,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家族鸿雁传书情牵两岸的故事。您和台湾家人商议下如此可否?”

  很快,徐志雄就收到徐肇宏的回信:“的确,如此珍贵而脆弱的手抄本,如果没有妥善的保存方法与环境,相信过不了几年一定会灰飞烟灭的。有关部门算是替我们徐家光宗耀祖,愿意重视我们的传家之宝,保存我们唯一的血脉相认的证据,相信祖先天上有灵,会与我们同感兴奋与光荣。感谢你的费心,让我们的传家宝有了永久的归宿。”

  如今,这本珍贵的百年书信诗文手抄本正在厦门集美举办的“共同家园 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中展出。

  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信函成为两岸交流往来的重要载体。这些书信既记录着两岸分离的不幸,又维系着两岸血脉相连的亲情。闽台徐家这本历经沧桑的手抄本,便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见证。两岸家书作为珍贵的涉台文献资料,更凸显其“抵万金”的重要历史价值。

  记者手记

  共同家园 共同记忆

  海峡两岸的距离很近,跨越海峡的历史很长。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以闽人为主的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潮,也留下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迁台记忆”,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这些档案文献以各种各样的载体形式留存了下来,包括信件、照片、证件、图书、方志、谱牒、地契、票据、实物、回忆录、口述资料等。

  记者从省档案馆了解到,由于社会变迁和人员迁徙等原因,这些档案文献正面临着散失或毁坏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去年,“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列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年3月,为使“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得到妥善保护管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两岸历史档案文献资源,省台港澳办、省档案局、省台联、省档案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联系电话:0591-38269930/38269954 征集邮箱:zsjd_fjda@163.com)。

  随着档案文献的挖掘整理,越来越多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迁台记忆”将浮出水面,就如这本跨越百年的诗文手抄本,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两岸故事。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