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剪窗花拓年画——两岸青少年福州寻“年味”

2018-02-12 16:31 福建日报

  学剪窗花

  跟老师傅学捏面人。

  著名文史学家卢美松(左一)为两岸学子带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岁时节令为主题的讲座。

  在咏春文化展示中心学咏春拳。

  过小年,学非遗

  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客厅、窗前、门前、灶上都会被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窗花,看着热闹喜庆,也寄托人们对来年吉祥、平安的祈愿。

  近日,“2018年家味·年味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在福州开营,研习营由20位台湾学子和12位来自闽江学院的学生组成,除了参访马尾船政文化景区、永泰嵩口古镇等,还一起在福州过小年,体验剪窗花、拓年画、做糍粑、贴春联等传统民俗活动,可谓年味十足。

  “把白的部分裁掉,把它镂空,就是一个‘福’字……”9日,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民俗博物馆,研习营的青少年围在非遗传承人、福建柘荣剪纸艺人吴秋凤身边,学习剪窗花。“春节快到了,主要剪‘福’啊,福寿双全;鱼呢,年年有余;今年是狗年,剪只狗,旺旺……”吴秋凤一边手把手教同学们剪窗花,一边解释手中这一张红纸的内涵。

  除了剪纸,活动现场还有画糖人、捏面人、拓年画等技艺展演。

  台湾正心高级中学三年级学生林稚芊跟着福州捏面艺人郭梅钦学习捏面人。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她告诉记者,现在台湾过春节年味已经比较淡了,这些传统技艺在台湾也很少见,没想到在福建被保存得这么完好。这次来福州过小年,生平第一次打年糕、祭灶,还有幸得到老师傅的指点,体验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让这个小年过得特别有意义。

  忘不掉的家乡味

  体验活动结束后,我省著名文史学家卢美松为两岸学子带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岁时节令为主题的讲座,他向两岸学子介绍24个节气,以及在每个节气节令的节俗、举行的活动等。而有关中华民族各个姓氏的来源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讲座结束,不少同学上前询问自己姓氏的起源。

  台湾领队黄新惟表示,卢老师在讲座中说到的“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让她感慨不已,“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桑梓之地、父母之乡”。通过讲座,她了解到自己黄姓的来源,更体味到中国人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含义。

  这次春节习俗研习营还请来一位嘉宾,就是台湾的知名博主方彩云。全程她都用手机在Facebook直播福州的浓浓年味。而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观众,就是她的父亲。方彩云的父亲是福州人,一直到12岁才因生活所迫去了台湾。从小父亲就告诉她,方家祖籍福州,家住西湖公园附近。每次过年,父亲都喜欢用红糟做菜。有福州同乡自制虾油,父亲一定会想办法去讨一份,因为这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家乡味。

  父亲先后四次回福州寻根,皆未果,只得打消了晚年回福州定居的念头。这次回乡,方彩云希望能够继续帮父亲找到失散家族的音讯。通过卢美松等文史老师的指点,她打算过一阵子带着族谱再来一趟,到北后街的九彩苑一带找找。“血脉是可以自然延续的,而文脉如果不传承,就可能断掉。我要把这次福州之行的见闻和年味带回台湾,并和我们的家族故事一起传承下去。”方彩云说。(本报记者 陈梦婕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