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咱厝人,共同起大厝

2017-05-24 09:19 福建日报

  闽南生态文化长廊上的槁林驿站,由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团队依循古法建造,其原型是长泰朱一贵故居。(资料图片)

  闽台建筑文化同属一脉。早期闽南先民渡海迁台时,将闽南古厝的建造风格、工艺、材料带到了台湾,对岛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在岛内,闽南风格的房屋是最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其中以红砖古厝最为典型。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闽南地区还是台湾地区,都面临着百年古厝缺乏保护、传统建材缺失、古法工艺失传、人才断层等困境。为此,闽台业者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改变这一现状。

  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

  5月12日,一场以闽南古厝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台南举行。来自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柯荣三,发表了主题报告《老厝中的前人与往事》。他以两个台湾古厝为个案,回顾了早期漳州先民跨海渡台,兴建闽南古厝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入台,因怀念祖籍地,便依照闽南风格建屋,闽南文化逐渐成为台湾文化的主要源头。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天海告诉记者,台湾早期传统建筑大多模仿闽南古厝风格,连木料、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都取自闽南地区。那时,来自大陆的工匠被称为“唐山师傅”,闽南匠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后来,他们在台湾定居,继续从事建筑行业,闽南风格的建造手艺得以延续, 并逐渐形成台湾的建筑工艺体系。

  时至今日,不少闽南风格的营造工艺依然在岛内得以完整保留。在彰化县鹿港镇,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曾拜访过交趾陶制作大师林洸沂。交趾陶相传是源自闽粤一带的传统陶艺,全凭陶艺师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在闽南一带,交趾陶已鲜有应用,但台湾还完整地保留着这种古法工艺。”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瑞丰表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闽南建筑文化在台湾也融入了地域特色,譬如由于岛内不宜开采片石,以粗砂粒为主要原料的“洋灰洗”工艺得到更广泛运用。

  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行走在台湾,这种闽南风格的建筑,已成为一大景观,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据了解,目前,台湾有1600多栋古建筑被列入保护范围,其中红砖建筑至少占一半。

  古厝保护的台湾经验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闽南古厝的保护面临着考验。1978年,台北为实施城市改造工程,准备拆除林安泰古厝,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拆”与“留”的大讨论,最终以“编号拆除、移地重建”的折中方案告终。

  自此,如何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闽南古厝,成为岛内业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台湾在古厝修复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位于彰化县鹿港小镇的龙山寺修复项目,一直被两岸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由于香火的原因,龙山寺内的不少木梁、木雕、漆画、彩绘被熏得面目全非,为探讨修复方案,寺庙请来了专业修复团队,对修复方案、效果等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采用该方案,并不急于马上动工。”周瑞丰说,修复方案通过后,整个过程坚持修旧如旧,寺庙里不少柱子因雨水与虫蛀,出现局部腐朽,施工团队选用了传统木材,对腐烂部分进行局部替换,并采用传统榫卯结构进行连接,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韵味。

  龙山寺修缮计划前后历经十年,体现了台湾匠人的专业与审慎态度。静态修复后,如何活化利用,岛内业界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经验,文创、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得到了集中运用。

  周瑞丰向记者讲述了台式经验:为吸引更多游客,台湾北港武德宫在庙宇中引入了导览机器人、解签机器人;再如天后宫以信仰文化及建筑元素为IP,开发了大量文创产品,通过文创自动贩卖机进行销售;同时,不少古厝还导入了AR、V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虚拟再现。周瑞丰认为,这种活化方式,不仅盘活了古厝资源,也让古厝的修缮与保护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古厝文化的携手传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岛内业界重视闽南古厝的保护,但是受限于岛内资源、人才等因素,不少传统工艺与建材逐渐难觅踪迹。以闽南红砖古厝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油标砖为例,目前台湾已经鲜有烧制传统油标砖的工厂,不少仿古建筑在建筑构件上,大部分采用工业化的琉璃瓦,使其失去了闽南建筑的传统韵味。

  “闽台两地的古厝保护与修复技术各有优势,理应有更多的互动与合作,共同破解难题。”林天海认为,双方可联合成立古厝产业基地,会聚闽台古厝领域的技术人才与业内专家,规模化生产古厝修复与建造中所需的传统建材,并开展更多的人才输出与项目合作。

  台湾成功大学规划设计学院副院长姚昭智则认为,目前有关古迹、古厝的调查研究,已经有新的软体程序,可以为古迹建立完整的检查记录,闽台未来可以在这方面进一步合作。

  姚昭智所说的软体程序是指刚刚在建筑业兴起的BIM技术,即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建立三维建筑模型,若它能被运用于古厝修复与建造工程中,便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追溯机制,保证工程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

  此外,两岸业内人士还呼吁,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开展古厝保护,譬如联合申遗。事实上,早在2008年,金门县有关部门就提出两岸红砖建筑联合申遗。2010年,在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两岸专家对红砖建筑联合申遗达成共识。未来,两岸携手保护、传承古厝文化,前景可期。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