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锡雕传承人:借助“两岸锡缘”打磨“万千世界”

2017-01-23 09:04 新华社

  新华社厦门1月22日电(叶妍妍)厦门市同安区祥桥莲湖里的幽静小巷中,坐落着非遗传承人、锡雕匠人郑天泗和庄亚新夫妇的工作坊。春节将至,夫妻俩忙着赶制此前客人预订的工艺品“凤凰来仪”。

  “一开始匠人打锡,主要用来制作祭祀礼器,但现在我们的锡雕更多是工艺品和伴手礼。”郑天泗说,“锡雕在台湾十分盛行,锡器谐音‘喜气’,往往被人们作为礼品相送。”

  早些年,郑天泗夫妇曾通过代工台湾锡雕佛具来度过经济困境,但夫妻俩深知,要让锡雕重焕活力,绝不能仅满足于制作礼器。

  每当被问及转型“灵感”,郑天泗都会提到一位台湾“恩师”。一次偶然机会,夫妻俩在网上“邂逅”了台湾锡雕大家陈万能的作品。“他的锡雕精美绝伦。”令郑天泗赞叹不已,“第一次知道除了礼器,锡还能做出如此漂亮的工艺品”。

  查阅资料,夫妇俩惊喜地发现陈万能的祖籍就在同安。一百多年前,陈万能先祖举家迁移台湾,带去了打锡的器具,并代代相传,将锡雕技艺在宝岛发扬光大。

  “尽管素未谋面,但陈老师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灵感,期待未来能有机会与他面对面交流。”郑天泗说。

  受陈万能启发,郑天泗夫妇开始在传承锡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仅将领域由宗教礼器拓展到各式生活用品和文创作品,也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锡雕作品的创作中。

  郑天泗的作品《长寿瓶》摘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富贵吉祥》获得“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结合同安苏颂文化创作的《浑仪》被评为“同安十佳好礼”。

  福建人喜茶,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郑天泗夫妻也不例外。郑天泗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自己设计的植物主题锡雕茶具——捏制成荷叶造型的茶漏、“蔓延”着竹叶的茶托、“盛开”着莲花的茶壶,栩栩如生,别具匠心。

  锡材质刚而不硬、柔而不软,具有熔点低、易成型的特点。“锡还有活水功能,很适合用来制作茶壶等容器。”茶香氤氲中,郑天泗娓娓道来。

  锡雕是中国的一门独特工艺。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泉州作为东方大港,手工制作业发达,锡雕工艺十分兴盛。到了明代,泉州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锡雕买卖的“打锡巷”。明清时期,大批福建人赴台,带去了先进的民间手工技艺。

  不过,锡制品后来逐渐被价格更低的铝、不锈钢制品取代,历经数百年的锡雕技艺也日渐衰弱。目前大陆仅剩浙江、山东、福建等地仍保留锡雕技艺。2014年,锡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件锡雕作品的诞生,需经过熔锡、压板、锻造、挫型、焊接、洗亮、上色、按金箔等多道复杂工序。夫妻俩坚持手工完成所有工序,“不急功近利,凭一颗纯粹之心,真正沉淀下来,坚持自己所爱的事业,这是我所理解的匠人之心。”庄亚新如是说。

  除了创新,锡雕技艺目前面临的另一困难是后继无人。“没有一颗‘出家的心’,真的很难坚持。”庄亚新坦言,“目前在台湾,锡雕主要依靠家传,但我们不希望这一技艺‘藏在深闺无人识’,若有志同道合之人想要学习,我们一定倾囊相授。”

  千锤百炼,精雕细琢,郑天泗与庄亚新在“方寸”的锡片上打磨着“万千世界”。他们也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改良,传统锡雕技艺能在现代再续辉煌。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