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文化同传承 永宁古镇焕异彩

2015-02-25 09:13 福建日报

  永宁城隍庙

  跟随着迁徙者的脚步,永宁城隍信仰跨海进入台湾。在第二届城隍文化节上,永宁镇旅游开发公司与鹿港镇文教基金会签订了“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城隍文化的传承迈向纵深,焕发出新的光彩——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迎着刺骨的海风,记者来到永宁古卫城。

  永宁古卫城地处石狮市永宁镇,建于洪武年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永宁卫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为“三大卫”,是抵御海上入侵的军事重镇。

  历经嘉靖年间倭寇“陷城洗街”、抗战时期“7·16蒙难”等磨难,永宁古卫城仍然保留了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永宁城隍庙正是其中一项。

  城池的守护神

  从修葺一新的南门进入古卫城,沿着古街往东北方向步行数十米,便能看到永宁城隍庙。这座古庙始建于1387年,后经数次整

  修、扩建,形成现在的布局与规模。整座庙宇坐北朝南,占地2800平方米,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其台基用当地盛产的白色花岗岩垒成,而夯土墙体以红砖包裹在外,两者红白对比鲜明,给人以庄重、古朴的视觉体验。

  在汉族民间道教信仰中,城隍是自然神,可以扬善惩恶,并从宋代开始逐渐人格化,大多由真实的英雄人物来充当,比如伍子胥、陈文龙等。作为城池的守护神,城隍古已有之,凡有城池者,都建有城隍庙。

  步入永宁城隍庙内,有一个悬挂着的大算盘,特别引人注目。相传,城隍爷是阴间的长官,审案时要用算盘来细算往生者的是非善恶。每当城隍出庙巡游时,这个大算盘都要带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郑天应是土生土长的永宁人,多年来专注于永宁古卫城史研究,并独自完成《永宁古卫城志》一书。郑天应告诉记者,在闽南地区,永宁城隍庙算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城隍庙,主要由门楼、拜亭、主殿等部分组成。门楼两侧有“雷厉”、“风行”四个石刻大字,遒劲有力,格外醒目;拜亭左右各蹲坐着一只清代石兽,虎虎生风;主殿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为抬梁式结构,殿内供奉着城隍塑像,以及四大将、三夫人等近百尊神像。

  除了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刻,匾额和对联也是永宁城隍庙的一大亮点,皆出自明清名家之手,包含“福禄长寿”、“封侯晋爵”等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情文化的交流

  数百年间,永宁城隍庙香火持续旺盛不衰,先后分灵到泉州、晋江、台湾等地。各地信众纷纷设坛奉祀,在每年农历五月廿八的城隍诞辰日,都会前往永宁祖庙进香祈福。

  明清时期,永宁与台湾之间的商贸往来密切,许多人在鹿港定居,跟随着迁徙者的脚步,永宁城隍信仰也跨海进入台湾鹿港,之后又播及台南、嘉义、台中等地,甚至到达新加坡柏城街、泰国未卡城等东南亚地区。至今,全台湾已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城隍庙宇。

  200多年来,永宁城隍庙与鹿港城隍庙之间的交往从未中断过。“台湾城隍信众多次组团来永宁城隍庙进香、参拜。其中,台南、彰化等地的信众几乎每年都来。”永宁城隍庙管事如是说。

  为了弘扬永宁城隍文化,永宁镇政府于2012年举办了首届城隍文化节,实现了永宁城隍分灵庙宇有史以来的首次聚集。其间,10多个来自台港澳和东南亚的参访团共聚一堂,开展祭典活动,盛况空前。

  在第二届文化节上,永宁镇旅游开发公司与鹿港镇文教基金会签订了“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城隍文化的传承迈向纵深,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年来,永宁镇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邀请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专家为永宁古卫城编制保护性规划,完成了《石狮市永宁古卫城旅游发展概念规划》,计划以城隍文化为纽带,打造侨乡思情感恩区和台海经贸展示区,分别呈现两岸的同根情缘和商贸历史,从而进一步打响永宁古卫城的知名度。

  对此,鹿港镇镇长黄振彦表示,城隍文化节促进了永宁、鹿港两镇的乡情、文化交流,彼此通过分享有益资讯,进一步促进城隍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造福两岸民众。(林剑波 文/图)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