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概况

市县概况

2013-06-09 13:50 福建政府网

  市县概况 

  【泉州市】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晋江市】  【南安市】  

  【石狮市】  【惠安县】  【安溪县】  【德化县】  【永春县】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门县】  

  泉州市 

  【基本概况】 【经济社会综述】 【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泉台产业合作投资洽谈会】 【防抗自然灾害】 【应急机制体制建设】 

  【基本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中部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及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辖4区3市5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下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58.7%,矿产主要有铁、锰、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等20多种。海岸线长541千米,湾多水深,港阔浪小,可供建港的岸线45千米,主要分布在湄洲湾(南岸)、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泉州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等全国特色剧种,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主要有:开元寺和东西双塔、清源山老君岩、伊斯兰清净寺、草庵摩尼教佛像、安平桥、崇武古城等。  

  【经济社会综述】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83.70亿元,增长15.9%,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10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98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827.62亿元,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29601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7∶59.1∶36.2。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荣获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农业经济。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88.12亿元,增长0.5%。粮食总产量81.20万吨;水果产量45.8万吨,下降1.1%;茶叶产量3.95万吨,增长16.1%;蔬菜产量107.89万吨,下降0.7%;食用菌产量4.55万吨,增长2.2%;油料产量5.34万吨,增长15.6%;肉蛋奶总产量35.04万吨,增长1.7%;水产品总产量96.89万吨,增长0.6%。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48家、产品65个,成功举办泉州龙眼(北京)展览推介会和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工业经济。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25.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416.63亿元,分别增长21.1%和27.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2233.45亿元,增长32.5%,其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分别增长30.5%、33.1%和50.9%。五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49.86亿元,增长12.6%,其中,石油化工业产值383.93亿元,增长11.5%;电子信息业产值37.13亿元,增长4.0%;汽车及配件业产值18.15亿元,增长52.9%;修船造船业产值2.40亿元,增长591.9%;生物制药业产值8.25亿元,增长10.8%。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上市企业7家、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02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15件、国家免检产品34项;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38家。

  第三产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66亿元,增长16.8%;旅游总收入172.4亿元,增长18.2%,其中,国际旅游收入4.8亿美元,增长14.3%;邮电业务收入73.83亿元,增长10.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215.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94万标箱,分别增长21.0%和21.5%;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226.89千米,全市通车总里程达13840千米,完成货运周转量490.92亿吨千米、客运周转量84.64亿人千米,分别增长24.4%和15.8%;完成航空运输旅客吞吐量119.59万人次,增长2.0%;铁路运输量1010万吨、铁路旅客发送量152万人次,分别增长10.7%和49.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3%。

  对外经贸。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8.55亿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49.80亿美元,增长23.4%;进口18.70亿美元,增长28.6%。出口增长质量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占全市的86.5%;传统商品量增价升,如服装和鞋类等出口均价提高12%~15%。按报表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29.24亿美元,增长42.8%;外商实际到资17.76亿美元,增长10.3%。按验资口径统计,外商实际到资10.85亿美元,增长17.9%。外商投资项目平均规模达2173万美元;124个超千万美元项目合同外资额达23.25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额的83%;外商投资企业开业投产419家。新兴产业成为利用外资新增长点,其中石化产业合同利用外资8.27亿美元;电子信息业合同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58.1%;造船业合同利用外资7665万美元,增长473.7%。国家级泉州市出口加工区建成进入招商选资阶段。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5.11亿元,增长40.6%。全市126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7亿元(不含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省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3.85亿元。金鸡拦河闸重建、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等19个项目建成投产;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路基工程、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一场一馆”等31个项目主体完工;福厦铁路泉州段、泉州液化天然气配套管网、外走马埭围垦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化重油深加工、泉州船厂造船等33个项目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全面动工建设,完成投资107.88亿元;电网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新塘等15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投入运行。

  财政金融。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25.06亿元,增长2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61亿元,增长23.2%,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9.7%上升到9.8%;财政支出133.94亿元,增长27.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73.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8.87亿元,增长4.1%;各项贷款余额1417.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621.13亿元,现金支出7769.54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148.41亿元。保险业实现各项保费收入43.53亿元,增长16.5%。

  体制改革。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加快规范运作,42个部门和“六大中心”入驻中心办公,546项审批服务项目进入中心审批,20个主要部门专设审批科成建制进入中心运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全程式网上审批,实行并联审批,启用网络电子监察,推动市、县、重点乡镇三级审改联动,项目审批时限缩短近4/5。加强公共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政府绩效评估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多举并重、多位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流动人口犯罪、政策外生育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推进省市县三级试点村和帮扶村建设,全市新农村建设总投入15.76亿元。加强粮食储备安全和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兑付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资金3700万元。有效防抗“6·19”特大暴雨和“帕布”、“圣帕”等台风。实施“阳光工程”,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人。实施“造福工程”,搬迁5650人。完成12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审查,《泉州市古城保护整治规划》获批;泉州大桥南立交桥和朋山岭第二隧道及连接线建成通车,中心市区内环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城东、东海、桥南三大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6平方千米,全市城镇化率达53%,绿化覆盖率为39.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开展中心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交通拥堵现象有所缓解。港城联动步伐加快,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和部分港后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实现港口投资11.7亿元。

  环境保护。继续推进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全市投入整治资金10.8亿元,完成84个年度整治项目。“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投入政府专项资金2800万元,完成整治项目38个。各县(市、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或试运行,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7%和98%左右,各县(市、区)污水、垃圾处理全部实行产业化运作。完成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9个,亿元工业产值电耗比上年减少23.94万千瓦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4.2%和1.1%。严格保护耕地,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完成土地整理613.3公顷。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社会事业。全年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9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82项;22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专利授权2030件。全市落实“两免一补”经费1.93亿元,惠及86.1万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新增惠安、德化县实现省“双高普九”,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校舍10.41万平方米。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泉州慈山财经学校并入泉州经贸学院。颁发首届“泉州市杰出人才奖”,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家。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建设基本完成,东西塔保护、承天寺景观修复工程和清净寺新礼拜堂建设动工实施。3件文艺作品获全国群星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13项国家级表彰,5个县(区)获得省级文化先进县(区)称号。市第一医院新院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复建和22所重点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23.4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2%。扎实推进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筹办工作,成功举办泉州市第八届运动会,泉州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2项2人次亚洲冠军。全市人口出生率10.42‰,政策符合率94.61%,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7244元,增长9.7%;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2%和42.7%。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49.62平方米。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2%。年末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44.89万、8.27万、24.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45.55万、51.05万、43.65万和42.55万人;11.24万人享受城乡低保。在全国率先组织外来工、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参加人数达30万人。

  和谐建设。提高最低工资标准,90%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调整企业养老金标准,6.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增加90.69元。努力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累计认捐慈善基金10亿元。基本完成中侨公司、燃料公司等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工作,市属国有、集体困难企业职工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住房保障,中心市区安置房、限价房、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建设覆盖城乡的“12315”消费维权网络。深化“平安泉州”创建活动,社会继续保持安定稳定,实现群众满意率上升和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推进安全生产11个方面专项整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2%和6.26%。

  【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于2007年11月16~20日在泉州市举行,茶博会茶业展销展览规模大、展品多,共有12个省、市茶叶主产区,465家企业参展,展位达622个;茶业招商、投资订货签约项目多、成果丰硕,签约总金额达41.19亿元人民币,利用台资和外资30351万美元;茶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打响闽台名茶品牌。 

  【泉台产业合作投资洽谈会】 

  由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于2007年12月11~12日举行。参加产洽会的台商共有460多人,中国国民党关中副主席亲临现场,台湾岛内17个工商团组、协会组团参加,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率中国大陆73个台商协会的会长出席。实现签约92个项目,投资总额145.09亿元,拟利用台资19.3亿美元,有6个台资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防抗自然灾害】 

  组织编制了2300多个村级防汛工作预案,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旱情监测系统和防台风公众服务平台,全年共出动技术人员2005人次,检查各类防汛工程2083座(处),先后战胜了“6·19”特大暴雨、7号台风“帕布”、8号热带风暴“蝴蝶”、9号超强台风“圣帕”等多次台风、暴雨、洪水的袭击,特别是在防抗超强台风“圣帕”中,取得了“零伤亡”的成绩,得到国家防总、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并作为全国典型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专访。

  【应急机制体制建设】 

  切实夯实应急基础,采取“一级抓一级”办法,把应急管理工作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全市共制订各类应急预案15090个,形成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单位共开展各类不同形式预案演练1255场次,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森林火灾、防震抗灾、海上搜救、抗洪抢险、储油罐燃烧爆炸、防治禽流感等大型应急演练项目,有效提高各类应急专业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廖良结 林艳旭)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