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概况

自然地理

2013-06-08 15:04 福建政府网

  【地 理】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全省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千米,宽度不一,最宽处达百余千米。北段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为600~1000米。位于闽赣边界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明显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层状地貌发育。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长约550千米,以中低山为主。北段鹫峰山长百余千米,宽60~100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中段戴云山为山带的主体,长约300千米,宽60~180千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不绝,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南段博平岭长约150千米,宽40~80千米,以低山丘陵为主,一般海拔700~900米。整个山带两坡不对称:西坡较陡,多断崖;东坡较缓,层状地貌较发育。山地中有许多山间盆地。

  东部沿海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闽江口以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岭东延余脉遍布花岗岩丘陵。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红土台地。滨海平原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这些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不连续状。闽东南沿海和海坛岛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陈飞)

  【气 候】 

  2009年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偏少,气象灾害偏轻,气候年景属正常。冬季气温偏高、降水显著偏少,1月上中旬,全省各地出现持续性低温冻害过程,但冬季气温仍偏高1.4℃,为暖冬,降水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年,持续的少雨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秋冬气象干旱;春季气温正常、降水偏少,局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灾情较轻,雨季于5月18日开始,7月4日结束,起止时间均偏迟,历时偏短,强度偏弱,降水量偏少2成,使沿海地区出现秋冬春气象连旱;夏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7~8月先后三次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8℃的较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秋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10月31日~11月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西部北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历史上较少见,闽南局部县(市)的夏秋干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福建,个数略多,特点是影响路径偏南,风雨影响偏轻,造成灾害较轻,其中有3个热带气旋登陆福建,分别是第3号热带风暴“莲花”6月21日在晋江登陆,6号热带低压7月14日在莆田登陆,第8号台风“莫拉克”8月9日在霞浦登陆。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20.0℃,偏高0.8℃,属显著偏高。冬季(12~2月)平均气温为12.2℃,偏高1.4℃,属偏高,出现暖冬,其中2月平均气温为16.1℃,异常偏高5.3℃,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春季(3~4月)平均气温为16.5℃,偏高0.3℃,属正常;雨季(5~6月)平均气温为24.4℃,偏高0.4℃,属正常;夏季(7~9月)平均气温为28.1℃,偏高1.2℃,属异常偏高,其中9月平均气温27.4℃,异常偏高2.2℃,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秋季(10~11月)平均气温为18.7℃,接近常年,属正常。

  降水。年降水量为1350.6毫米,偏少261.1毫米,约1.6成,属偏少。冬季平均降水量为51.7毫米,偏少141.9毫米,属显著偏少;春季平均降水量为307.8毫米,偏少55.5毫米,属正常;雨季平均降水量为371.3毫米,偏少121.1毫米,属正常略偏少;夏季平均降水量为447.9毫米,偏少8.8毫米,属正常;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16.0毫米,偏多10.5毫米,属正常。(任建龙) 

[责任编辑:段方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