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长青楼的“长青术”

2014-11-26 11:35 福建日报

  永福长青楼偏居一隅,却为何在海峡对岸的漳平籍台胞心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土楼,几度摇摇欲坠又几度修复,眼下正积极筹备打造成为永福历史文化博物馆,这其中台胞都扮演了何种角色——

  修葺一新的长青楼一角。

  做梦都想再看一眼

  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步入永福李庄村,开阔的田野上赫然坐落着一座回形三层三围的方形大屋。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土楼,是目前闽西南已发现明代遗留的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土楼之一。楼外围挖有环水深四米的壕沟,在当地众多土楼建筑中独一无二。据李庄李氏族谱记载,长青楼是李氏十一世祖李桂林始建,其子李耀初等、孙李文础等历经三代陆续装饰而成,总花费为27万两银子。

  和传统兼具居住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土楼略有不同,长青楼并非一般民居建筑目的,乃是侧重于避人祸之功用。墙外壕沟、门顶水喉、门后四石阶步入地平面、四面设近百个枪眼、铁石门窗结构和顶层房后走廊等种种设计都是闽西南土楼所绝无仅有。而且族谱中载有“清初顺治甲申和民国元年壬子两次社会乱荡时容纳乡邻暂居保命”之记录。李庄村甚至周边村镇的不少村民都有遇匪集中躲进长青楼避难的经历。因其风格独特,年代久远,长青楼又被当地人称为“土楼王”。

  尽管偏居一隅,有意思的是,长青楼在台湾的漳平籍台胞心中却享有特殊的地位。永福是个人口众多、海拔高、土地贫瘠的高山盆地。新中国成立前,当地许多年轻人为了谋生,大都外出打拼。现任永福台商联谊会会长李志鸿的父亲李仰苏、李仰游兄弟就是在1947年前后经商辗转到了台湾。未曾料到,两年后两岸阻隔,音讯断绝,一别就是几十年。

  出生在台北的李志鸿现在依然记得父亲常常给他讲起自己儿时在长青楼玩耍的情景。长青楼门前摇摇晃晃的壕沟吊桥是父亲的最爱,穿过吊桥,推开吱吱呀呀的厚重木门,举目所及的是270根从地基竖到屋顶的硕大的杉木柱子。楼内第三层中堂上挂有一匾额“长青楼”,两侧挂一副行书木刻金字对联:“长夜倚楼头,看河水回环,歌罢滴仙捉月;青天点牍上,喜星辰联络,光涵柱史高风。”长青楼的河水天光成为李仰苏在台湾做梦都想看一眼的美好景象。

  最好的告慰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乡省亲,台湾同胞得以返乡探亲。李仰苏兄弟俩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永福镇李庄村,遗憾的是父母双亲已是天人永隔,物是人非。李仰苏兄弟俩在父母坟前长跪不起,并在父母坟前许愿,要在有生之年弥补内心的歉疚,对家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志鸿告诉记者,除了修缮李氏宗祠外,父亲还牵头参与家乡的各项公益建设,比如为李庄村的道路硬化捐资,修复清末时期的惠宁桥,创建李庄小学图书馆等,前后为家乡捐款近百万元。而当李仰苏回到魂牵梦萦的长青楼时,这座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土楼已经摇摇欲坠,他很是心痛。回台后,他捐募资金10多万元,于1994年完成了长青楼崩塌土墙复夯、上盖换补、梁柱楼板修补等工程。

  一晃十几年过去,当年简单修复过的长青楼楼体又出现坍塌现象。去年,由永福镇政府牵头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长青楼修缮工作陆续开展。这座古老土楼的修缮同样牵动着永福当地台商的心。父子两代均娶了永福女子为妻,祖孙三代现都在永福生活居住的台商林勇率先捐出了5000元。当年追随父亲脚步回乡,并在永福创办了茶叶加工厂的李志鸿闻讯,也在第一时间捐出3.6万元。他告诉记者,作为涉台文物,长青楼记载和见证了两岸同根同宗的血缘关系,所以不仅要修好它,还要进一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它作为永福的重要旅游资源,未来与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福建十大名树——永福千年水松等,打造成为旅游线路,吸引更多两岸的游客前来参观。据悉,永福镇目前正着手规划附属设施,恢复壕沟、吊桥,并组建了专业团队,整理文物史料,搜集民间传说,准备把长青楼打造成永福历史文化博物馆。

  如今,修复一新的长青楼风华再现。“它是父亲儿时玩耍的地方,更是父亲到台湾后魂牵梦绕的乡愁所在。能够让长青楼重现昔日风采,也算是告慰父辈的在天之灵了。”李志鸿说。(本报记者陈梦婕通讯员 曾仙芳 钟茜茜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