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

2013-12-27 09:06

  引子:藤,出产在东南、西南一带,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贵州、广西等。所谓的藤牌,就是盾牌(一、有别于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藤甲;二、有别于“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的盾牌),由藤编浸油泡制而成,呈圆盘状,中心凸出,形状像一顶大圆帽,内编两根藤条用于手臂执持,所以又叫团牌,或滚牌。

  藤牌质料轻,坚韧又光滑,携带使用方便,且利于涉水,除了抵御矢石、铳弹外,其浮力大,渡水时不必耗力泅水。是故“……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御格,而矢石、枪刀皆可蔽……代甲胄之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藤牌总说篇)。

  藤牌兵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兵种,其所使用的藤牌,其他兵器极难破入。进攻时,人人顶着藤牌,好似一道可以前进的移动长城;当敌人来攻时,他们就将藤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让敌人射击。当敌人子弹或箭用尽时,便呼啸出击,东突西击,一改战局。虽如是,也只是到了明代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过,它没有独立成军,而仅仅作为战术需求存在于整体之中。据清人李绂考证,该战术源于宋代岳家军在郾城战役以麻扎刀斫金兵马足演变而来,直至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役之后方有正规编制。

  历史上的藤牌兵,曾有过辉煌战史。“俞龙戚虎”的抗击倭寇、“国姓爷”的反清驱荷、雅克萨的大败沙俄、乌兰布通的打击噶尔丹、刘永福(黑旗军)的战胜法军等等。时至如今,其不朽战史虽为兵家所称道,然于后世却鲜为人知,几至湮灭。

  

  提起藤牌兵,不得不追溯福建台湾藤牌兵历史;而论及福建台湾藤牌兵渊源,则当得先从漳州的藤牌说起。漳州的藤牌早在明代就闻名于世,见载于诸多史册。《明史兵志》中记载:“泉州永春尚技击,漳州人习藤牌,漳、泉人善水战。”据《漳州府志》的《兵纪》中记载:“漳属牌刀名于天下。”显然,声名绝非一般。

  明代藤牌兵主要来自福建漳州府的龙溪县(现主要以龙海市、龙文区为主,漳浦、厦门一部分)。据历史记载,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连连,参将俞大猷奉命平倭,因江浙兵疲,到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的海仓、许林、嵩屿、长屿、赤石、玷尾、月港、澳头、沙坂等地(今海沧、角美、海澄、浮宫、白水、港尾及漳浦等一带)招募3000藤牌兵,每10人为一甲,以甲为作战单位,每个军官可以带200人,战时归统兵官指挥,其组织基本上还是按照明代卫所制度编制。后来俞大猷因故被贬山西大同,另一抗倭名将戚继光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藤牌兵战术思想,创立了独步天下的“鸳鸯阵法”——为了适应在江南水田(田塍或泥泞)的地区抗倭,这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有详细的描述。藤牌在抗倭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不仅铸就了新一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也为福建藤牌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新的篇章。

  不过,在明代,无论是俞大猷,还是戚继光的藤牌兵,他们都只是作为局部的战术组合而存于主体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战斗主体,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真正把藤牌兵推上历史前台的,并赋予新的内容和价值及生命力的,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朝人关以后,铁骑横扫大江南北。郑成功坚守东南一隅,誓与清廷不共戴天,军中设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藤牌兵,专门训练用作冲锋陷阵的主力,以对付清军的骑兵。藤牌兵是郑成功的子弟兵,多为漳州、泉州人,这是郑成功根据闽南人好勇斗狠、灵巧多变、重义轻生及善习水性的特点组建的,使用的武器是—面藤牌、一把长刀。藤牌用于防御,长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一守一攻,配合默契。这支独立的藤牌兵参与抗清是在永历五年(1651年)五月。可以说,自其加入战斗之日起,便充分展示其特殊作用和威力。当时郑成功率兵攻打漳州海澄,清漳州总兵王邦俊率骑兵1000、步兵2000在磁灶阻击。战斗中藤牌兵奋勇争先,与其他兵种联合击溃清军,这是郑成功藤牌兵首次打败清军的记录。随后在永历六年(1652年)三月的长泰战役、永历十年(1656年)九月的宁德战役等几次省内抗清战斗中,藤牌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永历十三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挥师北上,攻打驻守在长江南北交通要冲瓜州的清军,在战斗中藤脾兵将领韩英、杨祖等身先士卒率先登上云梯攻入瓜州城内。占领瓜州后,郑军又直逼清军驻守的一重镇银山。在这次战役中,藤牌兵更是英勇出众,胆略技击过人。当遇到敌人大队步骑兵时,则使用密集队伍把藤牌擎起作为掩蔽,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如果发现敌人散开,立即变为小队,单兵活动范围为前进八尺、后退一丈,进退灵活作战。正如清人计六奇在《明略》中所描述:当清军骑兵进攻时,藤牌兵“严阵当之,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清军三却三进,郑阵如山,而清之长技尽矣。遥见郑兵背后黑烟冉冉而起,欲却马再冲而郑兵疾走如飞,突至马前杀人矣。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入,一兵砍马,一兵砍人,其锋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面对藤牌兵的灵活多变战术,清军束手无策,总兵管效忠哀叹道:“吾自满洲入中国,身经十七战,未有此一阵死战者。”银山一役,清军死伤累累、落荒而逃自不必说,关键是藤牌兵通过这—硬战打出了自己的威风,连久经战阵的敌军将领都自叹不如。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