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闽台关系三十年三十事 (1979--2008)

2013-08-14 11:31 福建省台办

1、1979年,率先设立台胞接待站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福建前线停止向金门炮击,两岸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福建沿海设立台胞接待站,当年接待台胞近千名

    《告台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1979年,霞浦三沙、平潭、惠安、东山4个台湾渔民接待站正式启用,国务院批准福建沿海一批渔港为台湾渔轮停泊点。

2、1980年,首笔对台小额贸易成交

    1980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台湾海峡通航。当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厦门经济特区,福建省首笔对台小额贸易成交,年交易额4万元。

3、1981年,首家台资企业在闽落户

    1981年7月1日,“诏正水产联合公司”在福建诏安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6万美元,拉开了台商在福建投资的序幕。

    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已批准台资项目9743个,合同台资额203.36亿美元,实际到资额142.7亿美元。

4、1983年,首次两岸正式接触交往

    1983年,福建向金门移交遇难台湾空军飞行员尸体,促成了隔绝34年来两岸首次正式接触交往。

    1983年,福建南安数名渔民,先后从海上捞获两具台湾军人遗体。南安县政府与金门县政府在金泉海域进行了遗体交接,这是两岸隔绝34年来首次正式接触。

    金门地处福建省东南方之厦门湾,全县面积150.145平方公里,西距厦门约18海里,与大陆最近处为马山至角屿,仅2310公尺。历史上金门岛一直归福建管辖,自古与厦门属于同一地区范畴,合称“金厦”,通行闽南语。岛上乡民视石狮为保护神,各村落路口,随处可见身穿盔甲或外围披风的“风狮爷”,狮前常见香火,为金门独有的景观。

5、1987年,首次两岸新闻交流

    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来闽采访,拉开两岸新闻交流的序幕。

    1987年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经东京前来大陆采访,创下台湾媒体首度突破禁令赴大陆采访纪录,也是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交流。李永得、徐璐在闽采访了厦门东山等地。

    台湾《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台湾当局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当年11月,台湾红十字组织开始发放回大陆探亲证件。

6、1988年,两岸红十字组织首次交接

    1988年,厦门红十字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移交获救台方人员,这是两岸红十字组织的第一次直接接触。

    1988年7月,台湾青年许志淞落海被我渔船救起,经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康复后,厦门市红十字会经总会同意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多次联系,商定于厦金海域二担至青屿口海区进行交接。10月12日,厦门市红十字会301号渔轮同悬挂红十字旗的台湾“协和号”渔轮,于当日上午9时40分在预定的海面交会。这是两岸红十字组织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直接接触,也是海峡两岸最早进行的人员交接。

    同年,首批台湾红十字组织受理寄往大陆的台湾信件到达福建。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